“忘不了你的爱,但结局难更改……”歌手梁博的一曲《男孩》唤起了人们对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近日,“清华首个AI虚拟学生正面亮相”的话题冲上热搜,在该热搜视频中,主唱“华智冰”盘腿而坐,抱着吉他唱着《男孩》。但这位主唱却与B站up主鱼子酱酱发布的“女孩天台深情弹唱《男孩》”的视频高度相似,引发网友热议。
“确定这是AI吗?太像真人了,分不清楚。”诸如此类的言论在热搜的评论区屡见不鲜,甚至不少网友质疑“华智冰”弹唱歌曲视频是由B站up主鱼子酱酱的真人拍摄视频进行AI换脸形成的,此种做法也存在相关法律风险。对此,作为“华智冰”研发单位之一的小冰公司曾多次发表声明,称“华智冰”弹唱歌曲视频使用的技术,并非仅仅AI换脸,即使是视频中的面部置换,也并非仅局限于AI换脸这一项技术。
看到此处,小编不禁发出“灵魂三问”:“华智冰”到底是谁?小冰公司的技术与传统的AI换脸等技术有何区别?“华智冰”的出现在知识产权领域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焦点一:“华智冰”到底是谁?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举行的2021北京智源大会上,作为中国首个原创虚拟学生的“华智冰”就以视频形式登台亮相。6月15日,她“入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在清华大学开启了学习和研究生涯。“华智冰”作为虚拟数字人,是清华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谱AI及小冰公司等多方科研团队联合培养的AI主体,拥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而B站up主鱼子酱酱正是参与方之一小冰公司的员工,这个“华智冰”演唱视频也是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小冰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华智冰怀抱吉他弹唱视频中的人物肢体及动作,均来源于小冰团队成员鱼子酱酱录制的原始视频模板。
焦点二:“华智冰”与AI换脸有何区别?
有关小冰公司的技术与传统的AI换脸技术的区别,10月19日,小冰公司在其发布的“关于华智冰演唱视频的再次说明”中进行了阐释。该声明中称,以往的技术只能实现真实人类之间的面部替换,且精度较低,不足以实现内容级的视频生产。“华智冰”弹唱歌曲视频隶属于小冰发布会中的超写实视频生产线产品,新的产品化技术实现了完全虚拟,生成不存在的面部及声音技术,从而实现精度更高的视觉化交互内容。由于从根源上避免了使用任何真实人类面部,有效阻断以往技术无法避免的隐私侵权问题,是隐私角度的巨大进步。小冰公司还称,其一直在安全、可控、无隐私风险和侵权风险方面不断探索,在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持续布局,致力于形成安全可控的虚拟人类内容产品化技术。
实际上,早在今年9月底时,小冰公司就曾对此进行了说明。其在一次声明中称,在发布会后,“华智冰”的相关视频被很多媒体自发转载时,失去了发布会上下文和旁边说明信息,在有些转载视频开头还被特意加上了“完全生成的”,甚至强调“清华虚拟人”的身份……小冰公司表示,虽然这些完全出乎小冰团队的意料和掌控之外,但其仍为本次歌唱视频给大家可能造成的误导表示抱歉,并将在未来的产品发布和技术宣发时,注意提供更全面精确的背景信息,避免在传播中误导公众。
焦点三:“华智冰”有无法律风险?
据了解,虚拟数字人的诞生,隐含着未来科技、人机互动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虚拟数字人作为AI的伴生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其背后的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及保护仍需进一步加强。作为专业从业者,山东辛丁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鹏介绍,虚拟数字人属于人工智能领域,是依照算法、程式、规则而产生的智力成果,符合知识产权的构成和特性,应被纳入知识产权的法律范畴,以避免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产权纠纷,进而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广州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负责人陈玉琼则表示,人工智能、虚拟数字人等技术在代码开源、专利、著作权、肖像权等领域可能会有知识产权的碰撞。以肖像权为例,《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这一条款对AI换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肖像权保护。在实际的人工智能、数字虚拟人应用中,更多的应该考虑该技术是否会侵犯到使用者或者第三方肖像权的问题,在法律的框架下,谨慎地拓展应用。
透过“华智冰”演唱视频事件来看,公众对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方面的发展还存在明显误解,相关技术要发展到公众所期望的阶段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北京中科深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宋健指出,如何界定虚拟数字人的相貌、声音、动作、表情甚至姿态,需要在知识产权方面进行同步探索。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网友们对虚拟数字人的期待过高,但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数字人要想达到网友们期待的水平还需要至少10年的发展。北京虚拟动点科技有限公司数字资产事业部总经理沈成飞也表示,虚拟数字人达到完全与真人一致的话,需要庞大的团队进行研发支撑。
尽管虚拟数字人等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是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人机共存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虚拟数字人的出现,只是产业智能化潮流的一个缩影,一个起始符号。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逐渐加速,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虚拟数字人出现在各行各业。虚拟主播、虚拟教师、虚拟银行职员……数字虚拟人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刘弘一)
(编辑:晏如)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联系电话:0372-2110568
传真:0372-2110568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高新区弦歌大道与峨嵋大街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南科创大厦
www.ayipx.cn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豫ICP备17028958号 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26
河南相映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