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企业”的信号空前强烈。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就“中国企业如何渡过难关”建言献策。而对于众多市场主体来说,随着疫情压力放缓,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在疫情之后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活下来”之后必须倾注心力的课题。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当下技术创新趋势与基本规律,厘清思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卢向华教授从技术本质的回溯出发、深挖“舵手企业”技术创新案例,总结了在当前模块化产业结构下,企业找到技术创新突破点与着力点的方法。
如今的企业技术创新,早已不是一家企业自己的事情。它是依附产业存在的。如果一家企业希望实现技术创新,得在产业链里,找到自己独特的切入点。技术是组合进化而来的。这也导致技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是组合。组合里面需要用到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两种手段。
记者:全球疫情冲击下,一些常态化格局纷纷被打破。全球化趋势受阻,在短期内似乎已成必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是更容易,还是更难,成为企业界热议的话题。您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记者:如何解释技术在技术轨道内的突破性创新?
卢向华: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程度,背后有两个关键词——“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
在同一个技术轨道生命周期内,内部替换是指用更好的部件替换掉某些形成阻碍的部件。比如,电脑芯片越换越快、越换越小。而结构优化,则是指加入新组件,让原来的功能更好。例如,曾经,我们使用的电脑是有风扇的。而现在,在相当一部分电脑上,风扇这个子部件已经被优化甚至不需要了。创造性的“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都能极大提升技术产品的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记者:是否还存在一种情况:技术生命周期遭遇极限点。无论你怎么做内部替换、结构优化,这个技术的能力就是到头了?
卢向华:确实存在。一百多年前的螺旋桨飞机,它的主要原理是空气动力学。问题是,螺旋桨飞机一旦飞得太高,空气过于稀薄,螺旋桨转动就无法产生足够多的推力,速度就会遇到极限点,满足不了人类希望飞得更快、更高的需求。后来,人类发明了喷气式飞机,也就是现在主流飞机的雏形。
喷气式飞机运用的是反作用原理,靠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往后喷,推动机器往前飞。这就突破了螺旋桨飞机繁荣的极限点,创造出一个技术新物种。
表象上,这是用一种新领域的知识替换了既有的知识;本质上,这依然是一种“组合”,是通过对知识的跨界应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技术物种。与前面基于“内部替换”和“结构优化”带动的技术产品性能提升不同,新的技术物种一旦能够生存下来,会带来整个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您介绍的技术的这两方面的组合本质,对企业制定自己的技术创新策略有什么直接的启示吗?
联系电话:0372-2110568
传真:0372-2110568
地址:河南省安阳市高新区弦歌大道与峨嵋大街交叉口向东100米路南科创大厦
www.ayipx.cn 版权所有 严禁转载!豫ICP备17028958号 公网安备 41050202000126
河南相映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后台管理】